您所在的位置为:中心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时间: 2006-11-22 15:03 字号:|| 点击:

我国科学家最近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http://www.pnas.org/papbyrecent.shtml)。

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此前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去年在美国批准上市的“肠降糖素类似物”Byetta (Exenatide) 通过模拟人体内自然分泌的肽类激素 —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生理效应而发挥血糖调节作用,在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时疗效显著。但由于必须采用注射给药方式,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以往试图开发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之努力均未成功,使得科研人员转而研究该肽降解酶-二肽酶IV(Dipeptidyl peptidase IV, DPP IV)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如最近获得FDA批准上市的Sitagliptin (Januvia)。这类药物的主要缺陷在于其疗效的产生基本依赖于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是当今公认的、最重要的抗糖尿病药物作用靶点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的科研人员在王明伟研究员的率领下,针对这一靶点,通过对数万个样品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实验研究表明,其中一个化合物在急性注射或口服给药时,能够显著降低正常小鼠的摄食量。2型糖尿病小鼠接受该类化合物的慢性治疗后,摄食量减少,体重增长受抑,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长期控制指标)和空腹糖耐量试验正常化。

据悉,这项由国际著名代谢性疾病专家Roger H. Unger和Stephen Bloom分别评审的科研成果将作为推介论文(“This Week in PNAS”)在此后发行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印刷版上刊载。美国科学院院士Unger教授认为这项具有“显著”意义的发现“不仅将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将开辟以口服非肽类小分子模拟肽类激素作用的纪元”。

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超过10家的跨国医药公司表达了合作开发的兴趣。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调节剂研究领域的先行者  丹麦Novo Nordisk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家Mads K. Thomsen教授表示:“我们非常兴奋地获知你们的研究课题并对你们在这一困难领域发现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化合物印象深刻。”该公司负责生物学研究的副总裁Johan Selmer博士则评论道:“我与公司内部从事胰高血糖素样肽-1项目研究的专家们分析了你们的资料,即使那些通常极为苛刻的科研人员也对你们高水平的实验结果表示赞赏。”

美国Merck公司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开发了二肽酶IV抑制剂Sitagliptin。该公司代表Lauren P. Shearman博士在一封致函中写道,“我们深知你们在开发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方面所经历的巨大挑战。Merck团队祝贺你们所取得的科学突破”,“对你们高质量和富于创造力的研究成绩深感钦佩”。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曾经领导发现“伟哥”等3个“重磅炸弹”式新药的美国Pfizer公司前资深副总裁、著名药物化学家Simon Campbell教授则评论说:“你们的工作极其振奋人心,特别是生物学研究结果令人折服。”

这项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课题历时4年,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资助,涉及多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及多种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相关成果先后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包括2项已经或即将进入各国申请阶段的国际发明专利。这一体现国际显示度的重要科技进步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及经济利益极其巨大。

收藏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陈竺副院长贺词一首 下一篇: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新闻发布原文和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