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为: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正文

成长——在复旦大学药学院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时间: 2016-09-17 15:43 字号:|| 点击:

成长

——在复旦大学药学院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 王明伟


 

 

各位同学、各位同道、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上周进行选课指导的时候,我已经向在座的各位同学把学院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今天是一个可喜的日子,因为复旦大学在最新公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首次进入前50强,位列第43位。同时,我院在ESI药理学和毒理学领域的排名上继续保持着全国前五强的地位。同学们作为“天之骄子”进入复旦大学,在这里开始人生道路的新起点,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想必各位心里都已经清楚,你们在复旦药学院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无论你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复旦大学这样一所世界名校和中国顶尖学府里充实地度过你的学生生涯。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关于“成长”。


 

一、 培育信心

       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信心。无论是自信,还是对学业和学校的信心,抑或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都是成长道路上所不可或缺的。当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系里有位名叫Arnold Feinstein(1926-2002)的教授,在蛋白质化学和免疫学领域造诣颇深。由于合作做一个研究课题,我不仅与Arnold常有交流而且还作为共同作者一起发表过两篇论文。他思路飞逸,聪明绝顶,但话不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因十几年前错失一次良机而变得沉闷寡言的。Feinstein教授在六十年代早期就已经获得实验数据表明免疫球蛋白M(IgM)是由5个IgG分子组成的。但当时IgG的结构尚未被解析,他不敢确信自己的研究结果,遂将资料搁置于抽屉。直至牛津大学的Rodney Robert Porter(1917-1985)教授发表第一个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后,他才恍然大悟,陆续公布自己“埋藏”多年的成果:虽是印证,但非原创。1972年,Porter教授因测定抗体的化学结构与Gerald M. Edelman教授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Feinstein教授却榜上无名。1990年春,我搭他的便车去伦敦办理赴美签证时有过一番深谈,无意间我提起了那段历史: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但没有愠怒反而极为豁达地说道:“Let bygones be bygones(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吧)”。他特别提到实验数据关键在于真实可靠,追求完美就有可能失去时效。诚然,如何判断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和对前沿科学的把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对实验结果的信心以及对在研课题的信心都会影响最后的结局。Believe in yourself:虽然你今天只是“猫”,但也可以变成“老虎”。

 

 

二、 明辨取舍

       明辨取舍就是要善于选择。我是通过丁健院士的介绍认识袁崇生博士的。如同许多留学人员一样,袁博士早年在日本九州大学完成学业后去了美国。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即把自己的知识转变成能够造福人类的医疗产品。于是,他在加州圣迭戈市开始创业并向一家从事国防技术研究的著名机构(General Atomics)租赁了实验室。在得知袁博士试图开发预测心肌梗死的诊断试剂时,精明的美国人主动提出要改变身份即从房东升级为股东。这样一来虽然解决了开办公司所需的资金问题,但袁博士在自己一手创建的Diazyme实验室里的持股锐减,自然成了“头牌”雇员。如果仅以赚钱为目标,他完全可以另起炉灶,但是袁博士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利用General Atomics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专注于诊断技术的开发,悉心打造一个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国际化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他把事情做成了:Diazyme的心脏疾病预测产品如今已经执掌全球诊断试剂市场之牛耳,而他刻意培育的“以人为本、客户为上和质量为命”企业价值观使该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同行的尊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的。Every positive change in your life begins with a clear, unequivocal decision that you are going to either do something or stop doing something。也就是说,你选择做什么与决定放弃什么一样重要。

 

三、 发挥优势

       Sydney Brenner教授是我自研究生时代就开始交往的人生引路人。这位在南非出生的鞋匠之子迄今已经取得了创造分子生物学当下之辉煌的三个伟大成就:揭示DNA转译密码机理、发现信使RNA和以线虫为模式动物开展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和程序化细胞凋亡研究。他和他的学生John E. Sulston 教授以及H. Robert Horvitz 教授因前述第三项成就荣获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9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后曾考虑赶潮流改行搞分子生物学。为此,我专门找过Brenner教授,希望得到他的指教。不料,没等我把话讲完,Brenner教授就以直接和坚定的语气对我说道:“安心做好你现在的工作。你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生理学家,但很难成为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家。千万不要去凑热闹。不出十年,分子生物学家们将会追着你帮助他们解释大量新发现蛋白的生理功能了。”就是这么简短的几句话改变了我以后的职业道路和科研方向。的确,我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一定要弄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Never compare your weaknesses to other people’s strengths(不要把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的强项相比),务必扬长避短。

 

四、 付诸行动

       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我与一位出生于肯尼亚、名叫Camilo Colaco的印度裔科学家曾在英国剑桥共事多年。他思绪活跃,极具创意,在临床免疫学领域很有建树。九十年代后期,Colaco博士在顶尖学刊上连续发表三篇评述,提出应用树突状细胞治疗癌症的假说,但碍于难度他未采取行动予以验证。加拿大科学家Ralph Marvin Steinman教授(1943-2011)受之启发,继而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罹患胰腺癌后采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自我治疗。2011年,他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惜他在奖项公布前数日离世,而他生前从不回避其思路部分来自于Colaco博士评述的提示。由此可见,任何假说或奇思都必须通过行动来证实或证伪,这对于药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实验性科学而言尤为重要。当然,产生想法后也要善于表述和记录,否则没人知晓,并且无法认可。Colaco博士把他的思想用文字形式系统地展示了出来,虽然未登金榜,但是仍受推崇,因为他是如今广受追捧的癌症免疫疗法的“始作俑者”之一。正道是:Difficult roads often lead to beautiful destinations(坎坷之路往往引向美好的终点)。

 

五、 养成定力

       我们生活在充满诱惑的时代,见异思迁不足为奇;在“吃不准”的境况下,随大流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最为妥帖的选择。十多年前我因研究抗幽门螺旋杆菌新药结识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和医生Barry James Marshall教授。他和搭档病理学家Robin Warren教授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试图证伪有关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是胃酸分泌过多所致的共识,可是他们的论文接二连三地被多家著名国际学刊“拒之门外”。无奈之下,Marshall教授将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基制汤口服,让自己染病,以身相试……。他们的研究结论最终被医学界主流势力所接受:因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联性而分享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arshall教授于2006年春和2010年夏曾两度访问上海,在我们谈论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他风趣地说道,获得名刊拒稿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他伊时仍然把那一摞子拒稿函“珍藏”在抽屉里。显然,Marshall教授和Feinstein教授的抽屉用途很不相同,前者是有结果发不了而后者是藏结果不敢发。这个比较恐怕也说明了信心和定力的内在联系:Impossible is nothing, never give up(世上无难事,永不轻言败)。

 

六、 坚守信义

       信义乃立生、成长和造就之本。我在剑桥留学期间与结构生物学巨擘、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on Klug爵士时有接触。Aaron爵士是犹太人,虽然长期在英国工作,但时刻关心着以色列的发展。1990年初夏,在我赴美前曾去他的办公室道别,Aaron爵士当时便谆谆教诲我择机回国效力:“明伟,你回到中国后我一定来看你……”。说者有意,听者无心。在陈竺院士和刘谦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于1997年回国,创办了当时国内第一家开展基因组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上海基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那年初秋,Aaron爵士以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身份应中国科学院之邀访华,始料未及的是他恪守七年前的承诺,在紧张的行程中拨冗不屑搭乘货梯到访我那极为简陋的实验室。在听取了那年仍处于草创阶段的中国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介绍后,他评论道:“明伟,你是催化剂”,鼓励我不失时机地把西方先进的生命科学技术引进到中国来。回到剑桥后,他专门给我寄来印有伦敦1666年9月2日大火后重建者Christopher Wren爵士(1632-1723,英国皇家学会前会长)的画片,其期望我成为中国建设者的寓意不言而表。多年前,陈竺副委员长的独子陈硕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因对结构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我和饶子和院士都建议他去英国留学。在被牛津大学接受并表示如期前往的两周后,陈硕收到了Aaron爵士和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录取通知。面临这种局面,我想在座的很多同学会回绝牛津而选择剑桥。然而,陈硕在其父母的首肯下坚持了自己的初心,此举赢得了Aaron爵士的充分理解和高度赞许。这就是诚信。联想到我院个别研究生占用推免名额而到最后不来报到之劣迹,真是令人汗颜。通过上面两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只有信义勤爱方可思学志远。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著名动画艺术大师宫崎骏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话:“所有的成长到最后总是一次旅行”。

       谢谢大家!

2016年9月6日

(根据胡霜整理的讲话录音稿修改)


 

收藏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蒋华良所长与王明伟研究员会商GLP-1R合作项目 下一篇: 汪佳高级工程师作讲2016生物样本库理论与实践会议